259期 總編隨筆

李建良 

浮雲與時鐘

9月17日,奧地利哲學家Karl R. Popper (1902-1994)逝世20週年。完成於二戰期間,1945年問世的《開放社會及其敵人》,藉由「開放社會」的概念建構,批判法西斯及馬克思主義等極權思想,指出開放社會的基本要素是有改變的能力與準備;唯有肯認人類理性與自由,才能實現民主開放社會的理想。Popper為民主政治的理論奠基,影響至今。

1965年,Popper在美國華盛頓大學第二屆Compton紀念講座上,以〈浮雲與時鐘〉(Of Claudsand Clocks,Über Wolken und Uhren)為題,發表演說,用雲與鐘為譬喻,詮釋真實世界的兩種現象。位居一端的是,混亂、無規律、無秩序、不可測的現象,一如幻化萬千、變動不拘的浮雲;相對的另一端是,規律、準確、有秩序、可預測、一成不變的現象,如同鐘擺一般的精準。宇宙萬物皆可在此光譜二端之間尋找定位,前者如蚊蚋蟻蟲之聚;後者如太陽系之運行。一般來說,相信宇宙現象如同時鐘運行的人,認為宇宙萬物的變化皆可預測,就算存有不確定性,只是未經探究的一時現象,終有撥雲見日、定律如鐘的一天;反之,相信一切於我如浮雲、無一可得預測,是非成敗轉頭空的人,終將墮入純屬偶然、虛空無境之地界。

Popper提出雲與鐘的對比,旨在追及Compton「自由人」的理論思想,為哲學上「決定論」與「非決定論」的兩極化覓尋一條出路。他認為,無論是時鐘或浮雲,重要的是人要保有人之為人的自主性,人類的行為既非一成不變,亦非變幻莫測,而是兩方遊移,來回擺盪。唯其如此,人類才有成為自由人的可能,人也才有堅持意志自由、運用思考能力的必要,每一個決定、每一種說法,都必須理性思維、充分論證。誠如Parmenides說的:正因為宇宙萬物變動不居,世間一切人事無常,人才不能只憑感官來認識真實世界,必須依靠思考與智性,事事用心。

如果一切皆是命定,人生將如同一場夢魘,未來的無限可能成為眼下的處處侷促,終而成為阻絕新創、無由撼動、令人窒息的封閉系統與社會,逐漸走向沈淪衰敗。

周詠自詡:「浮雲蔽日龍蛇蟄,眼中時局如棋坪。」

李白詩云:「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王安石曰:「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意境有別,說的大抵是同樣的道理。

自由不是從天而降,批判、思辨才是民主不可或缺的要素。

台灣民主法治的演進歷程,篳路藍縷,拜民主先輩的不計得失、不畏權勢,秉筆直書、溫言正諫,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為烏雲罩日的台灣法治留下一抹亮色。

「不自由,毋寧死。死亡不是最凶之厄。(Live free or die. Death is not the worst of evils.),1777年,美國獨立戰爭時期,John Stark將軍在班靈頓(Bennington)戰役之前的一句豪語,永垂青史。生命有止境,但世界不會隨之停止運轉,也不會抹去人類艱困坎坷的印跡。

人世的滄桑憂患,隨著生命消逝,留下平靜、安詳,與永恆的感念。

謹此拙文 仰祈靈禱

台灣法學先驅

本雜誌發行人

 蔡墩銘教授

我要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