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245期:總編輯「隨筆」與本期245期318學運卷頭語沒有併呈,造成作者與讀者的誤解,特此聲明
發佈日期:2014/04/05
上架日期:2014/04/05
下架日期:2014/04/05

由於有本期作者特別提出本誌總編輯「隨筆」與本期專題之關聯性的理解,並非本誌本期專題的安排,前者如過去總編以其學術專攻提出意見,而編輯部本諸開放性的運作模式廣邀學者撰文,並也提出專題卷頭語表示本誌中道立場。
由於電子版未將卷頭語放置到網站上,所以造成各界對於總編輯「隨筆」是對於專題整體意見回應的誤解,表示歉意。
編輯部重申,本期總編輯隨筆是比其他作者早進稿,總編輯隨筆並非針對專題為文回應,也不是本期專題之雜誌設立場之表達。
也向作者致歉,造成誤會。畢竟片段的總編輯隨筆與專題卷頭語的缺席,的確會造成誤解,編輯部向讀者致上
最大的歉意。
紙本安排上,編輯部已經在專題之前加上卷頭語表示雜誌社的立場。

世代的對立,惟有尊重、傾聽對方的聲音(318運動專題卷頭語)

3月18日一群學生打破立法院的大門玻璃,佔領了立法院,並聲明這是「和平、理性」的抗爭行為,但政府官員定義這是「暴力」行為,這些人是「暴民」。23日晚間,在立法院的部分靜坐人士因被總統的記者會激怒,轉戰行政院,如法泡製了佔領立法院的模式(部分人破壞玻璃門後進入建築物內,大多數人在建築體外廣場靜坐),同樣訴求「和平、理性」,但政府官員仍然定義為「暴力」。24日凌晨,在行政院的廣場上演了警察驅離學生的激烈場面……

為什麼同樣的一件事,在學生與官員的定義上有如此大的不同,這除了是他們的身份地位不同之外,世代的差異扮演了非常關鍵的因素。

參與這次抗爭的學生大多生於1990年代,那時的台灣已歷經了開放報禁黨禁、解除戒嚴、總統直選等民主化的過程,完全是一個民主的社會,他們從小就習慣享有言論自由、大大小小的集會遊行也不時在發生,對他們而言,民主自由就像空氣一樣,是一生下來就擁有的。因此,他們的定義中,縱使用了不法的手段佔領的立法院,但接下來以靜坐的方式表達訴求,這樣仍然是「和平、理性」的抗爭。

反觀這些官員們,他們大多是1940年代的人,他們背負著228、白色恐怖的陰影,因為黨禁、報禁而沒有言論自由;國會沒有全面改選,甚至還有刑法第100條這種箝制思想的條文,當然還是戒嚴時期,在他們的思考模式中,可能只要走上街頭都是暴民,就算解嚴了、民主化了,相信面對各類的抗爭活動,不管合法的、非法的,都能觸動他們內心深處最敏感的神經。

正因為學生與官員的世代在生長背景上有這樣大的差異,再加上這二個世代的當事人之中有很多是有法律相關背景,他們各自都可以從法律中找到很多支持自己論點的法律條文,也因此各自認為真理站在自己這邊。就因為這樣的堅持己見,讓雙方以及國家都陷入僵局,就算有了對話的契機,也一再錯過!

我們呼籲官員與學生們,彼此尊重與傾聽對方的聲音,真誠、理性的展開對話。既然衝突點起源於某立委的程序不正義,立法院公報也沒有把不符程序正義的結論紀錄進去,那可以讓大家退回到程序不正義之前,再重新開始嗎?這似乎也是全民的最大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