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3期 編輯室手札 

廢死反死專題

以編輯部的過去的規範來講,這一期很多創舉。第一次將模擬憲法法庭的裁定、解釋以正式方式呈現,雖然許大法官曾有過質疑「這些都在網路上登過了,還有登載的意義嗎?」大法官的模擬大法官會議解釋;法學雜誌「當真」以學術規格處理,前後兩者外再加上即時性稿件共六篇,在駭人聽聞的案件再度發生時,社會輿情譁然反死之聲被激憤之情所淹沒,而願意理性面對的作者挺身而出,自然開出一個新的發揮群策群力嘗試的可能性。

順道預告,10月份將會有更專業更嚴謹的研討會形式,以將本次即時性的對話必要深化為傳統且經典的學術活動。在此感謝大家的投入,在週日確認後,大家不過一兩天的時間盡數交稿。

關於大法官制度的專題名稱──大法官的人數與組成結構:

「文章」名稱除了許大法官所撰文的「大法官應該有幾人」,編輯部也節錄釋字第729號解釋湯德宗大法官協同意見暨部分不同意見書(部分不同意見書之三、結論),暫定一個「文章名」稱之「正面臨『解釋效率遞減』及『意見分歧日增』之瓶頸的大法官會議」。兩位有創意的前、現任大法官提出呼籲,值得重視故將兩者合併為本專題。

關於特別背信罪專題切割刊登、再審專題會議紀錄延後登載說明

本期先登載文章,之後再登載會議紀錄,在此對於再審會議紀錄延後登載,向讀者說明為「為讓迫切讓死刑存廢議題,可以在群情激憤下有一個理性討論的出口,並讓名嘴們可以有更多的「文章」可以參考,故緊急調整,受到影響的老師,編輯部在此致歉。

而特別背信罪專題是延續之前座談會後,引言人以引言稿輔以座談會的互動,會後補充相關文獻後完成。與談人陳志輝教授與戴銘昇教授皆有相關文章陸續發表,預計在近期舉辦研討會。之所以強調後續的專文的動態,係為避免讀者誤解本誌僅將座談會的內容登載,而不事學術活動。我們要表達的乃是我們也參與到實質研究的核心,而特別背信罪專題嘗試解決一個跨專業研究領域(金融、刑法、刑事訴訟法等)的議題,這一系列的文章將會有一個明確的解決提案,來解決特別背信罪特殊立法與司法解釋保守而受冤屈的受刑人與被告們的困境。

因為時間壓迫下所進行看似個別的文章、會議紀錄、研討會,編輯部在編輯室手札中略為說明。以特別背信罪問題為例,這是比較法所沒有相接近的立法例「特別背信罪高刑度下限(7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罪責」,過去相關議題開了不下三、四場座談會,我們與研究教授的討論與溝通後,也發現學術可以進一步找到解決方法。雖暫時沒有直接相關的比較國立法例可參考,但是透過兩三道轉換論證,亦有找到為歷史冤案解套的可能性。不過需要進一步要結合法學方法論、實體法與程序法的交錯運作才能解決其他相關文章,預計在近期舉辦研討會中發表。

我要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