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3期 總編隨筆

李建良 

五二

五二,520,有多種寓意和隱喻。

在台灣威權轉型及人權發展史上,這一天是進入戒嚴時期的符碼印記,整整持續了38年。

在政府組織的運作體制裡,這一天是總統就職上任的權位象徵,當然也是下台卸任的法定日期,理應從第一任開始,事實卻不是如此。

也因此,這一天曾經是台灣政治抗爭、社會運動的行動代號,儘管到了今天可能已經被其他的數字所取代。

在台灣民主憲政的進化歷程中,新世紀的這一天被賦予了政黨輪替的嶄新意涵。

無巧不成書,隔年,這個數字成了憲法解釋的編號,為執政黨更替或行政團隊改組定下了向國會傾斜的憲法秩序與運作基調。兩輪了,「立法國到來」的預言,始終沒有應驗。

時間,總令人意識到存在的不安,也帶給人們獨特的喜悅,來去穿梭於現實與幻想之間。有些訊息被封存了,有些問題卻躲也躲不掉。

每一個人的思想習慣、行為方式、氣質品味或許不同,但都內建了兩種基本元素──生命力與精神力,前者靠天生體質與後天保泰,後者看人心修為與價值選擇,你說,靈魂的安頓重要,還是歷史的定位?

人類不會滿足於現實,否則社會將停滯不前,但也不會像蜜蜂嗡嗡嗡,無休無止的工作,把自己物化為機器或工具。人需要在行為上和心理上為自己或他人留下一點間隙,或休息,或沈澱,或狂歡,於是有了假期、節慶、豐年祭等等的節日,什麼什麼幾週年的,要算是最常見,最可以自我發皇的東西。

選定日子,設想名目,說點感謝或緬懷的話,或者表彰一些「豐功偉業」之類的東西,打破成規,平衡身心,也讓人在平日規律的生活中想著、等著特定日子的到來。

生活經驗中,假日未必真的沒事,更多時候,為了做點平常不會做、不想做或不能做的事,反而更忙,累己累人。政治場域上,也是如此,所謂「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國家領導人選在特定的時機或週年紀念日上,為民祈福或檢閱軍演,無可厚非,但如果像是受到某種神召,肯認自己擔負的「歷史使命」,相信自己不會犯錯、永不後悔,就不能不說有點可怕又可憐,不管在思想上或行動上,多少都隱藏了或透露著政治的蒙昧,還有理性的閉塞。

1787年9月17日,美國建國先賢之一,Benjamin Franklin(1706-1790)在制憲會議上發表一篇名垂青史的簡短談話,開頭就語重心長的說道:

「我坦承,我現在並不完全贊同這部憲法,但是,各位,我不確定我會永遠的不贊同;因為,我活得夠久,歷有多次經驗,在更充足的資訊或更充分的考量下迫使我改變見解,甚至在重要的議題上,我曾經認為是對的,後來發現不是那麼一回事。也因此,我年歲越大,就越容易懷疑自己對別人的判斷。」

浩浩乎胸襟與睿見!如果能夠,把自己放在卑微的後頭,騰出開敞的虛懷空間,人類智慧的一點曙光,或許有機會在夾縫間展露而出,綻放耀眼的光芒。

我要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