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8期 總編隨筆

李建良 

轉型正義與能源轉型

3月9日上午,德國總理梅克爾(Merkel, 1954-)抵達東京,展開兩天的訪問行程。6月,七大工業國組織(G7)高峰會將在德國巴伐利亞舉行,在此之前,主辦國依例先訪問成員國,日本是其中之一。

相較於平均大約每年訪問中國一次,梅克爾就任總理後只有三度訪日,距離上次出席在北海道洞爺湖召開的八大工業國組織(G8)會議,已相隔7年。此前一年,梅克爾以總理身分首度抵日,2007年8月31日在京都稻盛和夫基金會發表演說,被媒體稱為「回到京都之旅」。10年前,世界氣候高峰會在日本京都舉行,梅克爾時任環境部部長,代表德國出席會議,經過多方折衝,1997年12月11日,氣候綱要公約成員國通過了「京都議定書」(Tyoto-Protocol),建立溫室氣體的減量義務,並附有「承諾完成的期限」,成為首宗具有法律拘束效力的國際條約。重返京都,對梅克爾來說,無疑是「令人激動的時刻」(bewegender Moment)。2004年,京都議定書在俄羅斯同意簽署下正式生效。2005年,梅克爾成為德國首位女總理,上任後,積極推動低碳政策,同時力促美國加入減排行列,「氣候總理」(Klimakanzlerin)的封號,不脛而走。隨著時間腳步的逼近,除了歐盟的成績較為亮眼外,承諾一再跳票,目標年限已推遲到2020年,當年的東道主─日本如今也退出了「後京都議定書」!

「回到日本」,兩天的短暫停留,除了拜會儀式外,兩國首相的會談重點,據報導,囊括氣候變遷、全球金融、醫療公衛、東歐局勢、國際反恐、區域安全、世界和平等外交與國際合作事項。德國與日本同屬二次大戰戰敗國,相關歷史與核能立場的議題,自然也成為外界關注的焦點。

「雙方可以彼此學習」,梅克爾在朝日新聞舉辦的座談上強調,德國能源轉型與非核政策的確立、最後一座核電廠預定在2020年停機,「福島核災事件」具有決定性的關鍵作用,因為這場災難發生在一個「科技品質優良」的國家,餘悸猶在,殷鑑不遠,日本應該可以追隨德國廢核的腳步,提高能源利用的效能,全面發展與應用再生能源。

面對即將到來的二次大戰終戰70週年紀念,梅克爾追憶甫於1月31日辭世的前德國總統Richard von Weizäcker(1920-2015),尤其是他在1985年為終戰40週年紀念發表的著名演說:〈5月8日是(德國的)解放日〉(Der 8. Mai war ein Tag der Befreiung)。被問及日本該如何克服與中韓兩國的歷史糾葛時,梅克爾沒有正面回答,只提供德國經驗,她說:唯有「坦然、誠實地面對自己的歷史」,才能重返國際社會,贏得世人的接納與尊敬;納粹大屠殺的歷史教訓不容遺忘,它讓德國人民更加互信互賴。這段談話不禁讓人想到現任德國總統Joachim Gauck(1940-)不久前發表的奧斯維茲集中營解放70週年紀念演說:「沒有奧斯維茲,就沒有德國認同」(Keine deutsche Identität ohne Auschwitz)!

轉型正義的歷史課題與能源轉型的取捨抉擇,必須由日本自己決斷,由下而上,發自社會。311福島核災4週年前夕,德國總理離開了日本。

314,全國廢核大遊行,北台灣《告別核電》、南台灣《廢核重生》,或許是國人坦誠面對歷史、勇敢與核訣別的契機!

我要回應